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我国本土研发规模与实力被长期低估

2015/2/7 9:45:41      点击:

2015年1月下旬,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撩拨起无数国人对中国制造业的担忧。“中国制造”量变积累多年,但其偏中低端的刻板印象至今仍难撼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细分领域,“中国制造”已在发生质变。这样的质变,在消费电子制造业乃至高端装备制造业上,都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部分细分领域质变背后,是“中国制造”在突围过程中被忽视的努力。如瑞银证券等机构也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的研发规模与研发实力被长期低估。

高价位爆款突围

北京时间2014年9月4日晚9点,华为在柏林发布了Mate7手机。

此前,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国产手机几乎没有过真正热销的产品,但华为Mate7改变了这一切。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华为终端某实验室想要几台机子做内测,被告知没货提供不了,最后华为员工不得不在淘宝上高价购买“黄牛机”,之后再报销。

Mate7是华为手机首次在高端市场的突围尝试。据华为公布的数据,Mate7上市以来三个月的销量已突破200万台,持续保持缺货状态。高配版的Mate7价格,甚至曾被市场炒高至5000元以上。

Mate所代表的是中国本就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领域,而在一些普遍被认为远远落后于国外厂商的高端制造领域,也出现了偏高端领域的星星之火。

2014年11月,长城汽车(601633.SH)宣布,中级SUV车型哈弗H9价格发布,售价为22.98万~27.28万元。哈弗H9的上市,意味着长城汽车的高端突围计划正式破局。

作为国内首款定价超20万的自主品牌车型,长城汽车旗下哈弗H9仅上市两月,月销量就接近3000辆,这一结果完全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司是比亚迪(002594.SZ)。2015年1月20日晚,比亚迪正式预发售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车型——“唐”。“唐”的预售价为30万元,而“唐”百公里加速仅为4.5秒的极速版售价甚至高达60万元。

一位长期关注比亚迪汽车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管比亚迪的高价汽车卖得怎么样,但目前的定价,至少说明国内厂商在抢占高端市场时表现出来的自信。

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制造”在本国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已在逐步改善。

“这五年来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五年前,国内消费者在选择家电产品时更多会考虑日本、欧洲等国家的产品,但现在,这样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电产业资深观察者刘步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背后是家电产业格局的变迁。

事实上,除了上述提到的手机、汽车、家电等行业,在铁路设备、海洋工程、核电等高端制造领域上,中国企业正逐步提升话语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勤勉在海外当其“推销员”的中国高铁设备制造业,即是典型。

被低估的中国研发

优秀的产品,尤其是偏高端产品,往往来源于长期的研发投入。

以上市公司为例,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披露研发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1879家,平均研发费用5848万元,同比增长17.82%,平均研发费用占比为1.6%,远低于3%的国际标准线。

分行业看,201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比超3%的申万一级行业仅有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国防军工、通信等6个行业。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企业,这也导致创业板研发费用占比高达4.95%。

此外,在201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1亿元的上市公司中,占比排名前50家上市公司显著优于整体。2014年上半年,该50家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为3.69亿元,占比高达8.06%,同比增长21.75%。

而对于“平均研发费用占比为1.6%,远低于3%的国际标准线”的对比,或有不准确之处。

瑞银证券分析师侯延琨等人曾在2013年下半年基于中国企业研发问题对10个制造行业30余家公司的高管、研发主管及大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并提出了不同于市场此前观念的观点——中国的研发规模与研发实力被长期低估。

该项调查表明,中国企业的实际研发支出并没有完全在财务报表上的研发费用中体现出来,而是被严重低估了。

“我们估计主要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至少被低估一个百分点。”瑞银证券计算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超过50%的研发费用被资本化了,由于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个比例在美国和日本企业中为零,如果把这部分被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加回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实际的研发费用比财务报表中显示的要高。

此外,瑞银证券认为中国研发投入被显著低估的原因还包括:作为追赶者,中国充分享受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外溢,包括购买专利,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研发效率是很高的;国内市场的试验田和低试错成本使得大量本应计入研发投入的经费被计入了售后服务等科目,甚至被全社会的消费者分摊;中国的研发人才红利方兴未艾,丰富的人才资源使得中国的研发成本将持续低于海外。

实际上,从绝对投入来说,中国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为10240亿元,已经是全球第三的研发大国,从研发产出而言,中国2011年在国际专利组织申请的发明专利数达到11.8万件,同样位居全球第三。

“中国2012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7%,还明显逊于国际发达国家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的2.8%。如果研发投入在未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们估算中国的研发强度将在2020年超过2.5%。”上述报告中称。

当然,尽管被长期显著低估,但是中国的研发投入本身亦存在显著问题。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重视应用上的创新,集中投入在“开发”阶段,而不是“研究”阶段,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这和中国企业的积累少、底子薄有关,必须把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风险小、收益快的应用研究中去。

“我们认为法律缺乏对专利的保护是导致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这会制约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的发展,也为大规模出口埋下隐患。”瑞银证券提醒。

1月29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能单看简单的产品制造的概念,而要放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去理解“中国制造”,目前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刘胜军认为,“中国制造”的出路,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财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减少政府管制等方面去努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