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GDP的增长基因
在经济新常态下,不同地方的GDP增长数据出现分化,一些省份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一些省份交出了有质量的GDP增长数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美元。这样巨大的体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是很大的绝对值,保持GDP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也将使世界受益。关键是向什么要GDP增长,靠什么获得有质量的GDP增长?
不久前,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上,浙江在中国大地上起着引领作用,创新发展使浙江的GDP不仅数据较好看,而且是质量引领。
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相比,最被人们熟知的出口、投资与内需这“三驾马车”都走到了收缩关口。如果再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被人们形容为注射激素,不可能保持经济长久的动能,还将留下不好弥补的后遗症。必须靠有质量的增长,就是不再简单地依靠传统的要素投放来获得经济的增长,而是效益为先,创新为先。
专家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重在“破”,今天的改革重在“创”造。转型必然对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的配比和调整提出挑战。
“创”是创新、创造、创业、创客……对于中国来说,“创”造未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可能和机遇。创新溢价在当下的中国将获得最高倍数的回报。
中国古人说,“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繁荣》的作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认为,所有领跑过世界经济增长的国家,其繁荣真正的启动钥匙并不是重商主义,而是“无处不在并且深入草根阶层的创新”。他认为,中国正在发展高度创新型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能够带来巨大好处,同时可以倒逼经济和社会转型。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也坚信,市场经济的活力主要来自那些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新企业,而一个国家长远的繁荣昌盛也来源于此。
2015年的中国,充满了创新创业的味道。从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创业”“创新”几乎与“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在80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创业”“创新”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之和达到325次。
发展仍是中国所有工作中的第一要务。如果经济的“数量”指标跟不上,那“质量”指标也会下滑。对当前经济困难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同时,中国经济正在努力往价值链上游移动,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利益。
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淘了“第一桶金”。现在政府正在激励大众创造“新的第一桶金”。
从那些交出有质量的GDP增长的省份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代表市场的力量和代表创新的力量的份额的持续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高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1%,通信产业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正在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珠三角”的新名片。在广东深圳前海,诞生了第一笔互联网金融贷款;在深圳的创客空间,集聚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新一届政府正在努力将过去审批林立的营商环境转变为创业者的自由乐土。创造一个更富活力与弹性的社会和更让民众感到松绑的政府。
全面深化改革绝非朝夕之功,挡在前进路上的,不是顽固的老观念,就是结结实实的旧利益。但草根创业者与民间的创新力量正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希望。
当下,中国的创新创业者正在体会种种实实在在的便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改增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获得减税降费大礼包,IPO注册制改革也即将登场。创业者注册企业更容易了,办事需要政府审批的项目大大减少。
决策者正像一位技术超群的创客,一手“打印”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一手“切割”多余低效的行政管束。
人们有理由相信,2015年中国的GDP数据构成因素中将有更多来自新产品、新业态、新创意。
创新和创业将成为中国GDP的增长基因。
- 上一篇:特高压输电助力京津冀清洁能源 [2015/4/10]
- 下一篇:上半年我国旅游收入有望达1.7万亿元 [20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