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结构性节能减排目标效果今年将显现

2015/1/15 10:30:11      点击:
    工信部旗下赛迪智库日前发布的《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系列报告》也指出,“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左右,已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1%。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几无悬念。展望2015年,在工业经济增长“新常态”下,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我国应抓住这一“新常态”机遇,改变工业结构重化的现状。

  工业领域减排力度将加大

  从2014年数据来看,1-10月,四大行业中,除钢铁外,化工、建材、有色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快于工业7.7%的增速。从用电情况看,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仍然高于轻工业。

  赛迪智库工业节能和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李博洋表示,预计2015年,钢铁、有色、石化和建材这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稳中有降,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同时,2015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积极,工业领域碳减排力度加大。国务院印发的两个节能减排文件2014年开始实施,2015年仍将继续加大力度。

  “政府将对《大气十条》等实施情况开展考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在2015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李博洋认为,从环保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氮氧化物更是同比大幅下降了5.8%左右,为2015年完成减排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工业结构重化现状仍需改变

  虽然从目前来看,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把握很大,但也丝毫不能懈怠。业内普遍预计,2015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保持高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加大。

  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导致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

  李博洋认为,利润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他推断,2015年,产能过剩仍将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产生较大抑制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目前我国虽然已发布了粗钢、焦炭、水泥、铜冶炼、轮胎、化工产品等50多个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以及30余个工业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已经过时,亟待修订和完善。对此现状,赛迪智库的报告建议,一是要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二是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的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三是加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四是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从而为进一步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奠定基础。

  此外,鉴于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现状和总体进度堪忧,2015年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业内认为,应充分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与此同时,应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推广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不同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

  李博洋建议,需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及早部署、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以及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

  节能环保将更侧重源头削减

  北京一家从事余热利用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重化工企业做节能服务仍是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的主体业务,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2015年,随着全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他们会将目光更多投向中西部。“一是因为那里是重化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二是因为那里要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也更大。”

  按照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4.5万亿元,行业年均增速在15%以上,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业内预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清华大学研究员陈德胜认为,这一产业趋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将格外突出。随着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在加强违法处理的同时,从资金方面也会给予相关扶持,未来废气相关领域将会迎来投资机会,重点行业包括烟气脱硫、脱硝、油品升级及煤炭清洁利用等。

  中国节能协会的一位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从国际上看,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已进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已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削减。实现工业的清洁生产正是解决节能减排的源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