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2014/12/3 8:46:56      点击:
桑皮纸
    桑皮纸制作中的摊晒环节
    桑皮纸制作中的搅拌纸浆环节
    3月20日,北京西城区文化馆里,一幅幅来自西域的画作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美丽的祖国风光,在画家笔下分外妖娆,而比画作更吸引人的,却是画作的纸质——桑皮纸。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托乎提·吐尔迪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现代人熟知的绘画技艺,如今在这里汇聚。历史邂逅现代,新疆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上闯出一条新路。
    A 桑皮纸漫长的历史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当东汉宦官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造出高质植物纤维纸后,蔡伦也因改进造纸术的卓越贡献,闻名古今中外。
    公元8世纪,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印度等地。据此推算,同期的西域应该也有了造纸术。只不过西域的居民就地取材,选用了桑树皮来造纸。因为他们发现,桑树皮有黏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无意识的选择,决定了纸质的优劣,这也是桑皮纸引人关注的最主要原因。
    明确有桑皮纸记载的年代是唐朝。根据资料记载,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这说明,在当时,和田一带有桑皮造纸业。
    宋朝的顾文荐所作的《负暄杂录》中这样记载:又扶桑国出芨皮纸,今中国惟有桑皮纸。由此也证明,在宋代西辽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人们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
    公元14世纪中叶,桑皮纸制作技术又由和田传入吐鲁番地区,使得桑皮造纸有了更大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原与西域交流频繁,出自西域的桑皮纸也为中原地区人们所用。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五回里写道:“两个人才扳过来,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着;找开看时,共五百两银子。”这说明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用途也很广泛。
    在古代,桑皮纸除用做普通纸外,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包中药、制扇子等。上世纪初,桑皮纸还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而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又证明,过去新疆各地也曾普遍使用桑皮纸。到20世纪40年代,新疆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写道:“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桑皮纸制作规模是相当大的。桑皮纸是纯手工制作,参与制作的家庭式作坊必须有相当的数量,所以才能满足桑皮纸的市场及政府用纸的需求。
    今尚存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书法真迹《三马图赞》,用的就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其墨迹仍然浓淡有致,明晰鲜活。
    收藏于和田地区博物馆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和一部维吾尔史诗残卷,以及民间写在桑皮纸上的《古兰经》手抄本,维吾尔姑娘绣花帽为防走形必用桑皮纸做衬料,甚至民国时期新疆流通的桑皮纸钞票,都是桑皮纸曾在新疆广泛使用的佐证。
    1950年桑皮纸退出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从那时起,高档桑皮纸渐渐绝迹。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终于退出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B 桑皮纸传统的技艺
    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的吾布力卡斯木,家族六代都是制作桑皮纸的。他说,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在以前桑皮纸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桑皮纸。吾布力卡斯木说,自己从来没有专心学过桑皮纸造纸,小时候放学回来看爷爷和爸爸做,长大了,从田地里劳动回来再看看,等爸爸老了干不动了,他自然而然就接手了,好像天生就会一样。
    桑皮纸制作前要选用一到两年的嫩桑枝条,以和田和吐鲁番的白桑最好。造纸时,先将剥下来的桑树皮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发酵四五天,等桑皮化开以后,就可以进行洗浆了。将桑皮浆放入木桶里拿木棍搅拌,搅匀后用专用的筛子滤渣,过滤后将纸浆倒入沙网木制模具里,然后用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放到阳光可以充分照射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要经过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九道工序才能制成。据资料介绍,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桑皮纸颜色和质感完全取决于去皮的干净程度和每个环节控制的精细程度。吾布力卡斯木说,现在家里不再做桑皮纸了,因为纸做出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卖。手工做纸费时间,出的纸张也少。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一沿袭千年的技艺,一度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如今才开始复活。
    C 桑皮纸的复活
    桑皮纸因产自汉末,故古时又称“汉皮纸”。桑树皮纤维韧长,且非常结实,所以桑树皮制作的纸柔韧且薄,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又因其轻薄软绵,拉力强,不褪色,吸水性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棉纸”。
    故宫大修工程特选桑皮纸作传统古画修复材料之后,这一民间绝艺重为世人关注。生产桑皮纸的特定材料、独特工艺中蕴含着的科学原理、文化传统,凸显了它不能为工业造纸所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经新疆申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为桑皮纸制作技艺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和振兴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但仅仅还是将桑皮纸用于一般纸张,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必会有更长的生命力。怎么办?新疆文化厅从申报成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思考。
    2010年6月19日,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桑穰问影”的展览,160幅摄影作品所用的纸张全是桑皮纸,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当年年底,这个展览受邀到韩国举办,再次受到韩国观众的追捧。
    2011年年底,“中国画·桑皮纸”国画展在新疆图书馆展厅展出,100多位国画家第一次在桑皮纸上作出中国画,让所有参观者大饱眼福,产生了轰动。
    正是看到这些效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性工程——生产性保护桑皮纸,让这一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完美结合,再创辉煌。
    中国画历史悠久,桑皮纸背负传奇,这两个文化瑰宝于新世纪的新疆再度交汇、相融于一体。在新疆文化厅的倡导下,新疆各民族画家欣然命笔,作画于新疆桑皮纸上。由新疆走出去的内地画家也应邀在桑皮纸上一挥丹青,共同成就了100多幅桑皮纸国画佳作。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承载了我国传统造纸技艺和中国画传统艺术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古纸上呈现出时代艺术的光芒。
    新疆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说:“这一创新证明,以生产性方式促进桑皮纸走进新时代的人民生活中,走进高雅艺术殿堂,走进艺术品市场,对于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传承,是一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需求相契合的成功之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参观了在北京举办的“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后说,在桑皮纸上作画,将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使千年薪火相传的古老技艺重焕光彩,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新疆开放、创新、交流、融合的现代文化引领精神内涵。新疆要坚持走保护与传承相融合的成功之路,为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新疆已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投资建设了传承中心。新疆文化厅正积极推广用桑皮纸绘画和书籍装饰应用等方面的文化创意,使这项千年技艺在传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