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强悍李光耀:我做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光荣的目的

2015/3/24 23:27:40      点击:



  3月23日,新加坡驻华大使馆,民众前来悼念李光耀。当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本报记者 赵迪/摄

  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28岁的新加坡律师哈利·光耀·李决定将自己的姓名改成“李光耀”。他放弃了出生时祖父出于对英国人的敬仰而取的洋名,并且根据华人的传统,把姓挪到名字之前。他将这视为一项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决定:“它成为我的主张,并且是我当时把自己看成一个左翼民族主义分子的标志。”

  只是那时候,他还不会讲华语。

  这种矛盾在“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的一生中随处可见。从小接受英式教育、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亚洲价值观”的人之一。他为新加坡打造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和法律体系,同时严格控制着公民的政治自由。作为“左翼民族主义分子”,他消灭了新加坡的华语学校,同时要求人民放弃方言。最终,很多中国人认为他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而英国的评论家们则认为,李光耀以传统中国的文化霸权影响了新加坡的社会政策。

  当李光耀3月23日逝世后,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总结了他的治国理念:没有遵循任何教条,是通过实践而来。

  他用严刑峻法教导新加坡人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李光耀的心中,新加坡是脆弱的:“我们不具备一个国家该具备的基本要素,我们是多元民族,缺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命运。”晚年他还在书中强调,万一周围的邻国“围剿”,“我们就死定了”。

  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致力于保持新加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这一点,他可以选择任何在实践中可行的方式。

  在新加坡,他独揽大权,拥有无人可以挑战的地位。他限制当地的新闻自由,却努力建设廉洁的政治与官僚体系,对腐败毫不容忍。他创建了中央公积金制度,强制收缴公积金,利用这笔钱建设出了亚洲最好的基础设施,并以这笔远超政府需要的钱款调节着该国的经济。他敞开国门拥抱外资企业,限制工会,大幅度减少了新加坡的失业率。他鼓励外国投资者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准。在他执政的30年间,这个国家的GDP增长了50多倍。

  带着如此的矛盾,他成为民主政治世界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

  即便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李光耀将一个资源匮乏的城邦国家建设成了比英国、美国甚至挪威都拥有更高物质水平的国家。

  这位老者性格之顽强令世人印象深刻。他被形容为“面无表情,眼神锐利慑人”的那种人,《纽约时报》说他“有着广阔的世界观,明察秋毫、居高临下”;而一位新加坡媒体人则评价他“强悍、充满斗志甚至偏执”。

  “有人说我处处干涉人民的个人生活,没错,”在一本出版于2012年的回忆录里,李光耀留下了这样的字句,“假如我不这样做的话,新加坡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面对批评者“专制独裁、务实、少动情”的指责,他的回应是:“会有人是那么简单,那么单纯的吗?”

  李光耀不介意表露自己并不那么仁义的一面:“在受人爱戴和令人畏惧这两者之间,我始终认为马基雅弗利(16世纪著作《君主论》的作者——记者注)的思想是对的。如果谁都不怕你,那你就毫无意义了。”

  他对国民的指导可谓细致入微,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社论中概括的,“国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受到政府的呵护”。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教育新加坡的男性大学毕业生:“若想自己的下一代有所作为,就不该愚昧地坚持选择教育程度和天资较低的女性为妻”。这让人民行动党在次年的选举中得票率下降12%。

  他用严刑峻法来教导新加坡人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管颇受争议,他对自己的这一角色并不感到厌倦。“新加坡正逐渐成为一个更优雅的社会。如果说它是个‘保姆国家’,我会以身为保姆为荣。”

  上世纪90年代,两部以底层小人物为主角的新加坡电视剧风行一时,因为采用了不规范的中英文台词,受到李光耀的关注。最终在当时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建议”下,英语剧的主人公去学习班补习英语,中文剧则重新配音,删去所有夹杂了方言的台词。

  “我们如果说除了新加坡人以外没有人能听得懂的新加坡式华语,好像说‘暗语’那样,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李光耀坚定于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是否应该将之推广到整个国家毫不迟疑,“我们当然要净化华语,要学一种能让13亿多中国人以及全世界都听得懂的华语。”

  当他病危的消息传出后,前新加坡媒体人、现《南华早报》中文网主编郑维回忆自己当年与其争论了一个多小时的方言政策,李“搬出各种语言学习和社会学研究成果”,“恶狠狠”地把他击败,让他“悻悻而归,但心服口服”。

  “凡见过他的人都印象深刻。”郑维在微博上写道。

  他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写进中学的英文课程

  李光耀在2011年宣布从新加坡内阁顾问的位置上退下来,这年他87岁。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时称,对任何一个到了这把年纪的政治家来说,宣布退休都算得上是对事业的告别了,新加坡媒体也都是按这个路数报道的。不过,《经济学人》才不相信这点。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说。毫无疑问,这老头儿会继续一系列活动,坚定不移地告诉大众要继续走新加坡自己的道路。

  “我小时候进入英校念书,准备将来到一所英文大学深造,以便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我长大了,最后大学也毕业了,终于发觉整套价值观基本上是错误的。”李光耀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教育历程。他相信,在小小的新加坡,民众倾向个人主义会是“危险”的。为此,他派教育部长去美国找到当代儒学学者,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修身之德、治国之纲等等编写进中学的英文课程中。

  他曾在政治辩论中引述印度尼赫鲁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为母语说得不像英语那样好而哭泣,”他说,“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我不常哭,不会拉扯自己的头发、也不会扯掉自己的衬衫,但这并不表示我在这方面的感受不那么深。”

  不过,在执政之后,为防“颠覆”,他关闭了新加坡的华语学校。同样出于种种考量,这位律师掌权以后,绕着弯子废除了新加坡的陪审团制度。

  “我嘲笑自己总努力保持勇敢的样子,但这成了习惯,我就让它习惯下去。”在87岁接受外媒采访时,李光耀对媒体说。那时,他还坚持游泳、骑单车、按摩,尽力保持体力充沛,并且让国内外的会议和演讲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来访者注意到,只要一与人谈到地缘政治,他就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