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2014/12/22 10:50:55      点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在新一轮的经济博弈下,我国需要充分挖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成为新常态的突出特点,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出现可喜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因此,调结构促转型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注脚。

“我国工业已经进入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土地、劳动力等传统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难以支撑,大范围雾霾天气频发倒逼产业必须加快调整。”苗圩说。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关键,是新时期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的根本,是工业战线应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工信部提高并严格执行了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推动了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

“化解产能过剩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当前,相关部门在化解产能过剩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行政等各种手段,来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

实际上,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积极变化。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步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快于整体工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工作深入推进。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在加快,为经济长跑提供了耐力:2014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将高于工业投资增速;钢铁、水泥、电解铝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预计将较好地完成;汽车、钢铁、船舶、稀土、婴幼儿奶粉等重点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有望提前一年于今年完成。

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德国工业4.0”成为今年学术界和产业界热门词汇。苗圩认为,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既是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两化深度融合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出现?苗圩认为,两化融合着力点在于营造良好环境,确立标准标杆,汇聚政策资源,激发企业行业的内在动力。不断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才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当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正在全面实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加快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找准抓手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工信部已明确提出,要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的路径和抓手。去年以来,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今年500家企业成为首批开展贯标试点企业,200家以上企业有望年内基本达标。

在突出重点方面,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围绕增强重点行业成套智能装备和重大智能产品发展能力,加快关键领域发展;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

在完善政策环境方面,工信部不断加快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快研究制定规范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等的法律法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的内生动力。

信息产业:迈向价值高端

不论是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均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强有力的支撑。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领风骚”的当下,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也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增长,在各工业行业中保持了较高的景气程度。1~11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高出工业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在全世界产能已经相对过剩的状态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难能可贵的。除了产业规模和利润增长外,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价值链里迈向高端,产业发展质量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核心领域逐一突破,产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

在产业链上游“核高基”领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发布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并购重组空前活跃。紫光收购锐迪科、英特尔90亿元入股紫光、澜起科技回归……并购热持续升温,重组方式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水平登上新台阶。另外,2014年我国将成为全球平板显示器唯一保持不断增长的地区。预计到2015年,我国TFT-LCD产能将占据世界第二位,8.5代线产能将位居世界前列。

在产业链下游终端系统领域,今年第三季度在全球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我国就占据三席。今年11月,世界超算“四连冠”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国际TOP500组织首次正式发布的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共轭梯度(HPCG)基准测试排行榜上雄居榜首,继续推动科研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信息产业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8.7万亿元,增长23%;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内销分别占手机和电视机内销量的89%和57%。

随着信息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安全也日益引起人们重视。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的成立体现出我国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工信部始终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原则,一方面大力加强关键网络和重要信息技术的安全防护,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网络安全威胁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加强自律,推进打击治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和垃圾短信的工作,为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今,我国的信息产业自身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的兴起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面向未来,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需求是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新课题。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加快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信息革命时期,坚持相向而行,顺势而为,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用信息化引领现代化,加快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